介入城市

2020.08.08 VOL.61 特别报道 作者:何哲 页码page.37-44

摘要

本文通过“介入城市”的概念来阐释“众建筑“在城市更新实践中的态度和方法,并从插件式微更新、临时和可移动、人和环境互动以及现成品利用这4个“介入城市”的设计策略来梳理分析“众建筑”的6个不同类型的设计项目。

关键词

介入 修复 插件式 临时与可移动 互动 现成品

Abstract

“City Interventions” is the main attitude and method of
the 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 in the practice of urban
renewal. Four design strategies of “ City Intervention”:
plug-in micro-updates, temporary and mobility,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utilization
of ready-made are used to analyze six projects of different
types.

Key Words

Intervention; Restoration; Plug-in;
Temporary and Mobility; Interaction; Ready-made

正文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期,同时中国的城市也进入了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在仅仅3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城镇化率从20%左右飞跃到了60%,有学者将其描述为时空高度压缩的城镇化。在这一过程中,经济效益为先和效率至上的观念占据了主导,并导致了城市的大规模拆建现象:大片历史街区消失,城市文脉和空间肌理被迅速破坏,原本丰富多样的城市空间被改造为千城一面的均质空间,对人的使用需求也缺乏足够的考虑。而有效的公共空间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城市公共生活的缺失。法国人类学家马克·奥吉在著作《非地方:超现代性人类学导论》中用“非地方”(non-place)来形容这种新建的城市空间:“很多由专业人士规划的新市镇经常被批评不适合生活,它们不像那些在老迈的历史中缓慢形成的地方——在那里人们的生活日程可以交叉融合,片言只语可以交流,孤独可以暂时被忘掉,在教堂的台阶上,在市政厅前,在咖啡馆的柜台上,在面包店的门前——更慵懒的节奏和谈话的气氛至今仍让周日早上的法国外省生活保持特色1。”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进入所谓的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与之对应的是,许多大城市的空间增长需求明显放缓,进入存量发展期。自199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一线大城市就开始出现城市更新需求,但并未获得过多的重视。而直至近几年,城市更新才真正成为了地方政府最为关注的城市建设工作。如何面对老旧街区复杂的改造难题?如何修复新城区快速建造带来的后遗症?如何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重新逐步建构起成系统的公共空间?以及在更新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等等,这些问题在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变得尤为关键。

作者介绍

何哲,众建筑/众产品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为您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