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美丽乡村规划策略研究 ——以夏津县后籽粒屯村为例

2022.04.19 VOL.67 特别报道 作者:曹威 页码page.22-27

摘要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乡村是生态、文化、产业的融合体,本文提出生态优先、文化引领、产业带动三个策略。生态优先重点是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依存的乡土生态,文化引领重点是挖掘展现农业文化的精神价值及空间载体,产业带动重点是构建适应现代需求的农业体系,并以夏津县后籽粒屯村为例,实际运用该规划策略。

关键词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美丽乡村 规划策略 夏津县后籽粒屯村

Abstract

The complex ecosystem theory insists that the village is the fusion of ecology, culture, and industry.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ree planning strategies including the priority of ecology, the guidance of culture, and the drive of industry. The priority of ecology implies protecting the local ecology on which agricultural heritage depends.The key point of cultural guidance is to excavate and show the spiritual value and spatial carrier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The key of industrial drive is to build an agricultural system that meets the modern needs. And taking the village of Xiajin County as an example,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are applied in practice.

Key Words

the Complex Ecosystem;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ning Strategies; Houzailitun Village of Xiajin County

正文

引言

农业文明长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也因农业文明的长久繁荣而处在世界文化版图的中心位置[1]。西方国家因工业革命的发生,整体实力迅速得到提升,工业文明一跃成为影响世界的主导性文化。工业文明又催生出现代城市文明,农业文明从推动我国发展的主要动力变为实现复兴的主要制约因素。乡村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地区,乡村原有的聚落形式被破坏,依托于乡村产生并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逐渐丧失活力,乡村生态被破坏,乡村产业失去活力,乡村文化不断被遗忘。因此,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保护弘扬乡村文化,对于实现农业文明与乡村地区复兴极其重要。

乡村规划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学者均做了大量研究。Benedict, Ruth[2]、Andrew W·G[3]、Halfacree[4]、Karoline Daugstad[5]、Farmaki Anna[6]等国外学者从关注乡村地理学到关心乡村的社会文化、田园风光、乡村经济等,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丰富了乡村研究内涵,明确了乡村价值的多样性,认可了乡村文化、田园风光、农业经济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性。但相关研究大多是人文、经济、建筑、景观等领域学者提出,关注的大多是价值观念、产业组织或微观尺度环境设计等,对于空间布局规划研究较少。冯骥才[7]等国内学者首先认识到要将文化保护作为乡村建设的首要内容,然后张京祥[8]、徐文辉[9]又提出要加强乡村文化与乡村产业、乡村生态的相互作用,促进多元融合,有序引导美丽乡村建设。国内村庄规划或效仿城市规划手法,并追求规划内容大而全,对城乡差异和乡村特殊性考虑不足;或从自然资源管理出发,重视土地管理,对空间属性和乡村环境品质考虑较少;或过于重视对政策机制的研究,对规划的空间落位研究不足。

2021年,《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乡村振兴聚焦产业、文化、生态等已经上升至法律层面,乡村是集合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的复合系统成为社会共识。笔者结合所参与的“夏津县后籽粒屯乡村规划”项目,尝试探索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乡村规划策略研究,以期探索符合生态系统理论在乡村规划领域的应用方法,并为同类乡村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1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乡村规划策略体系构建

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概念

该理论由马世骏教授提出,他认为当下的人文、宗教等均是将人作为核心的复合生态系统,乡村、城镇均是人的生活、生产等活动与自然过程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复合生态体系[10]。章家恩、饶卫民等认为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分为农业、环境、文化、生产等4个模块[11]。环境是乡村存在的基础和本底,为其提供要素供养,文化是乡土延续的机制和脉络,为其提供隐形保障。相较于其他两个层面,生产和农业起着主要支撑作用,是维系乡村现实运转的主要因素。我们可把乡村看作是一个由自然本底、产业要素、乡村文化以及人相互作用的整体(图1)。


图1 复合生态系统子系统关系

图2 乡村生态、文化、产业与乡村规划的关系


图3 乡村铺底的规划策略

1.2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乡村规划策略

乡村空间演变的实质就是生态、文化、产业三大系统功能相互影响,并映射到地理空间。与之相对应,乡村规划的核心内容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乡村场所体系设计与乡村产业空间布局。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生态、文化、产业三个子系统的分解,结合乡村及乡村规划特征,以营造生态美、产业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为目标,提出生态铺底、文化引领、产业带动3大规划策略(图2)。运用景观生态学、场所设计、产业融合的相关手段服务乡村规划问题,实现生态安全格局、场所景观格局和产业空间格局的融合,维持乡村系统的稳定与连续。

1.2.1 生态铺底

(1)保护乡村生态斑块

首先保护生态斑块的完整性。在规划中要优先保护自然坑塘与湖泊、滩涂湿地、林地、山地等斑块的完整性,避免道路建设、乡村建设穿越或过多干扰大型斑块。其次保护基质斑块的生态性。避免人类活动过度干预乡村生境,适度限制重要斑块中的过度农业开发和植被过度人工化。再次留出生态缓冲空间,使不同功能的斑块之间既有相互作用,也有适度缓冲,形成稳定状态。

(2)保护乡村生态廊道

首先保护廊道的完整性。生态斑块之间的联络是由丰富而连续的各类廊道构成,廊道有助于斑块间能量和要素进行交换。其次保护廊道的生态性。应尽可能维护廊道的生态功能,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廊道可以提供生物活动迁徙所需的生境。再次形成廊道网络。网络化廊道可以将分散的生态空间联系成相对完整的区域系统。

(3)优化三生空间总体格局

首先统筹全域全要素。统筹生态空间保护、农业空间开发利用与乡村建设用地使用,优化生态、农业及生活空间总体布局。其次合理控制居民点、农田等的规模。维持乡村居民点处于合适的规模,开展农田综合整治,二者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生态铺底的策略图解见图3。

1.2.2 文化引领

(1)保护乡土田园风光

首先保护乡土田园风光。乡村规划要增强保护乡土田园风光意识,塑造融汇自然、文化、产业要素的特色空间体系,让乡村风光产生明显的融合效应。其次适度保留传统营建方式。通过传统营造方式在新旧空间、建筑之间取得联系,避免出现时空断层。再次加强田园风光与乡土文化的融合。用场所设计的方法,以乡土文化为脉络,文化特色空间为载体,构建“自然—田园—村庄”内外一体的风光体系。

(2)塑造乡土公共空间

首先塑造有层次的空间感知体系。按照“公共—半公共—私密”的层次组织空间,比如按照“中心广场—街巷—院落”等组织空间体系。其次恢复部分传统标志节点。有意识地营造标志节点,比如寺院、塔、牌坊等人工设施,湖泊、坑塘等自然要素,唤起人们心中关于乡村的情感与记忆,唤醒沉睡的场所精神。再次恢复街巷空间复合功能。尽可能维护街巷空间邻里交往等传统功能的延续性,应避免大型交通对传统空间的破坏;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发挥重点街巷的空间组织功能,强化其文化轴线、景观轴线作用,使街巷空间成为容易被感知、被识别的公共空间。

(3)传承弘扬特色院落空间

首先通过民居及住宅建筑院落体现乡村特色文化。挖掘总结民居的特色风貌要素和特色材料,例如砖瓦、屋顶、门窗等元素,石、土等当地材料,在更新改造或者新村建设中予以保留或改善。其次兼顾住宅院落的统一与差异。当前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趋向于多样化,住宅院落在功能使用和审美需求上也有较大差异,应考虑不同人群的差异性,因地制宜的形成总体协调、功能多样的院落空间体系(图4)。


图4 文化引领的规划策略
1.2.3 产业带动

(1)加强产业融合

首先促进一产与二产融合。主要方向是现代加工业,重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业加工企业园区。其次促进一产与三产融合。主要方向是乡村旅游业,重点利用既有的村居和集体建设用地,结合乡村景观资源,合理开发旅游设施。再次促进三产之间融合。主要方向是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利用文化空间和风景空间,吸引创新和创业人才向乡村流动。

(2)打造乡村特色产业

首先把特色产业与人文资源结合。重点将人文资源产业化,将村庄的特色文化资源与地区农业生产相结合,活化民俗与传统工艺,打造人文特色空间环境,促进乡村活力的内生,策划富有活力的文化活动,培育富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文旅产业发展环境,使乡村成为文化产业聚集地。其次把特色产业与自然风光结合。乡村特色产业依托“自然风光”与“田园风光”,既可以更好地保护与利用田园景观资源,也可以刺激田园休闲经济,发展景区经济。

(3)促进产业空间融合

首先使传统农业、农村空间与文化空间和消费空间融合。特色产业能够使传统农业、农村空间向文化空间转化,在以人文资源为基础的特色农业的刺激下,乡村中的部分空间具备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潜力。将文化休闲空间与农村生产生活空间相结合,是产业空间优化布局的重点。其次在生活空间中,应加强对特色街巷、院落、建筑等的保护与利用。识别并挖掘具有识别性和公众吸引力的独特文化资源,营造出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文化产业空间;加强非遗文化场所的建设,以此传播乡村人文魅力精神;重视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划有特色的乡村产品,增强特色产品的市场输出能力。再次在农业生产空间中,应将休闲产业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改良适应乡村文化休闲产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生态景观(图5)。


图5 产业带动的规划策略

2 夏津县后籽粒屯村乡村规划的实证研究

项目位于山东省夏津县后籽粒屯村,地处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腹地,周边古桑树资源丰富,是重要的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复合价值(图6、图7)。因保护古桑树群需要,后籽粒屯及周边6个村搬迁至后籽粒屯集中建设新村。规划用地位于后籽粒屯村南侧,平安湖湿地东侧和北侧,用地形态为倒L形,规划建设用地面积61.7公顷。


图6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图7 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复合价值

2.1 生态铺底策略

2.1.1 联通周边桑林群落,形成网络状桑林系统

(1)保护桑林斑块

在规划区周边古桑树资源丰富,北部和南部分别有两处较集中的古桑树群,北部桑林群约7000棵,南部桑林群约4000棵,在规划区东西两侧各有少量带状桑林。古桑树斑块分布较为破碎,多数为中小型斑块,生境完整度较低。规划采取各种合理措施保护规划区内外的已有桑林斑块,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补植,增强斑块的完整性,使其具备基础的生态功能。按照大斑块集中小斑块镶嵌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村域景观生态格局。规划设置大、中型植物斑块7个,适度提高斑块内部物种丰富度,使斑块整体稳定性得到提升。

(2)联通桑林廊道

规划形成“三横四纵”的桑林廊道,将斑块和斑块连接起来,桑林廊道既能够为动物提供重要的栖息地,还能够在斑块间促进各种不同物质、能量的高效化、实时化交换。通过使斑块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方式,提高整个景观生态系统的效益。合理优化村庄生态系统道路,构建纵横有致的绿色网络(图8)。

(3)形成景观体系

结合生态斑块和廊道的组织,考虑林地、农田、水面等不同斑块的景观特色,充分挖掘利用其景观价值,赋予其传统文化场景内涵,按照“北林作靠,南田为望,东苑可藏,西湖为照,中园高眺”组织成内外交融、具有传统文化意向的乡土景观系统。


图8 桑林廊道联通示意

图9 沟渠水系疏通示意图
2.1.2 疏通沟渠水系,增强排涝能力,完善雨洪系统

(1)利用现有洼地

传承鲁北乡村排涝排水传统做法,利用低影响技术以及水循环技术,将现存的池塘、湿地等连接在一起,规划形成调蓄水系,维护水生态系统平衡,增强景观的异质性。在旱季时自然形成草地或湿地景观;在雨季可提高蓄势水量保障乡村排涝安全;建立沿公路、沟渠的生态廊道,减弱暴雨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对于泥土的冲刷,净化水源。同时利用水的积存,保护斑块和廊道内物种的安全和健康,让生物能够在水源附近区域内自由活动,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

(2)完善排水沟渠

规划形成“三横两纵”的水网沟渠体系,沿三条东西主要道路一侧形成村庄骨干排水河道,宽度5m-10m,最高水位2m;沿两段南北道路形成联通性排水渠,起到连接调蓄的作用,宽度3m-5m。水网由东向西排水,最终汇入六五河,水网与平安湖直接联通,平安湖可作为调蓄空间(图9)。结合村庄主次入口,在沟渠沿线形成9处小型坑塘,形成兼顾临时调蓄净化和景观美化的蓝色空间。

(3)生态化岸线

选择种植柳树、桑树等当地常见的乔木获得良好的护坡效果;撒种芦苇等打造具有原生功能的岸线;促进河湖坑塘等不同水体之间的相互循环,通过微介入的方式对水体进行净化。

2.1.3 组团建设,村前有塘,屋后有桑

(1)控制组团尺度

为保证村庄的宜人尺度,确保村庄与自然要素有机融合,实现看得见林、望的见水的乡村情怀。规划聚落组团单边不超300m,组团中心服务半径不超125m-150m,实现步行3分钟以内入桑田(图10)。

(2)组团由绿化相隔

规划组团之间由林荫分隔,林荫起到约束组团,联通村庄内外绿化的功能。规划形成三横两纵的绿网,绿廊宽度约20m-30m,可提供林下休闲空间。组团内居中设置组团绿地,每处约300m²,村民步行1.5分钟以内可达。

(3)显现特色生态要素

在村庄主要出入口利用洼地形成池塘,保留古桑树,进村先入林,村前有塘,屋后有桑,展现黄河故道村落空间特征(图11)。


图10 组团建设示意图

图11 生态要素示意图

图12 农桑文化景观体验系统示意图

2.2 文化引领策略

2.2.1 以农桑文化作为独特的乡村文化特色

(1)打造农桑文化第一村

依托于丰厚的农桑文化遗产,以打造中国农桑文化第一村为目标定位,展现衣食为先、农桑并举的自足精神,彰显努力奋斗、顽强拼搏的自强精神,展现顺天应人、和谐共融的和谐精神。展现中华文明魅力、讲述中国山东故事、促进乡土文化魅力重生。

(2)复兴农桑传统文化、传承农桑乡土文化、弘扬农桑当代文化

构建农桑传统文化展示、体验的场所体系。规划农桑文化园,展示农桑稳天下的国家治理制度、以蚕桑丝绸为基础对外贸易、中华传统农业耕作体系、黄河故道生态治理等。规划美丽村居,提供展示体验夏津民俗风情、感受地方传说故事、传统技艺的平台空间。规划农桑创业文化园,发展现代农桑加工、主题产品设计开发、农桑康养休闲、农桑教育培训等现代农桑文化体验内容,促进农桑文化在当代发扬光大。

2.2.2 展现黄河故道和千年桑田的文化魅力

(1)营造农桑文化特色景观

构建具有鲜明农桑文化特色的乡土景观系统。通过景观组织与高度控制,实现进村先过林,入村必有桑,屋高不过桑。通过桑林、桑树、果树、棉花等自然景观,桑产业设施、桑文化活动、桑主题建筑和桑主题环境设施等人工景观,全方位展现农桑文化特色魅力。

(2)营造黄河故道特色景观

营造具有黄河故道风情的景观系统。通过水网布局、竖向设计,形成沟渠河网绕、湿地荷塘多、民居露大气、村居台上座的总体风貌。通过沙丘、荷塘湿地、沟渠、湖面等自然景观,黄土材质、黄河文化环境设施、民居建筑等人工景观,展现黄河故道的粗犷质朴之美。

(3)打造文化空间体验系统

规划形成一心、一环、四线、八园文化空间体验系统。一心指以平安湖为核心的桑文化体验核心区,一环指村庄外围的古桑树群绿环,四线指文化、乡村、田园、复合四条观光线路,八园指桑果、桑农、桑茶、桑酒、桑寿、桑榆、桑木和桑棉八个桑主题聚落组团(图12)。

2.2.3 营建具有传统神韵的聚落空间

(1)以家庭院落为基本要素,构建新型乡村建筑院落

对传统鲁北合院进行改良,设计出4种院落户型,住宅主体高2层,建筑平面采用较为紧凑的布局,南侧为村居庭院,宅院可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开口,院落平面见图13。基于对传统院落的组合模式研究,6-9个院落以九宫格组合布局,既可节约用地紧凑布局,又形成丰富空间层次,院落组群方式见图14。


图13 四种农居院落平面

图14 院落组群示意

(2)以院落组群为基本要素,营造新型乡村组团空间

以一个九宫格院落组群为单元,以街巷和组团广场为骨架,营造具有传统街巷空间活力的组团空间。院落组群之间形成宽5m-7m的交通空间,作为进出院落的主要流线,沿线布局组团绿地和小广场。使街巷空间作为兼有交通和社交、景观等多种功能,形成具有传统韵味、富有活力和层次感的院落和街巷空间(图15、图16)。最终形成总体有序又富有丰富层次感的村庄布局(图17)。


图15 院落组团示

图16 院落组团效果

图17 故道新居总体布局鸟瞰

2.3 产业带动策略

2.3.1 逐步拓宽延长桑产业链

(1)农业与手工业

以桑产业、棉产业、粮食种植业为主。桑产业包括桑叶饲料、叶菜等桑叶产业,鲜果、桑果汁等桑果产业,桑枝食用菌和药品等桑枝产业,畜禽养殖、桑园农家乐等桑园产业。棉产业包括棉花种植、棉花初加工、棉纺织、育苗、采摘流通、纺纱和棉织品等。

(2)文化旅游产业

主要包括农桑文化产业、丝绸文化产业、体验休闲产业、旅游度假产业。重点发展农桑文化博物馆、丝绸文化博物馆、农家休闲、民宿等。

(3)服务配套产业

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服务业、物流仓储业、创造创意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生活配套服务业等。

2.3.2 建立多种发展管理平台

首先建立夏津乡情平台。建立凝聚夏津人乡愁的乡愁园、交流夏津人感情的庆典园、鼓励夏津人创业的创业园,起到稳住农村既有要素不流失,加速回流要素返乡的作用。其次建立集体资产管理平台。把集体经营性土地、固定资产、农田和闲置宅基地等集体资产盘活,实现对集体资产的高效管理运营,对集体收益进行分配。再次建立发展服务平台。建立村办企业园区、服务园区、创业园区、文化园区和电商园区等发展服务平台,起到积极吸引外部要素向乡村集聚、促进政府大力投入要素的作用。

2.3.3 链接多方利益链

一是吸引农户将闲置宅基地或土地使用权入股到合作社。从权益基本租金、项目运营分红与劳务务工所得中获取收益,实现富农兴农。二是鼓励建立村集体合作社。负责将农民资产、集体资产整合运营,通过市场运营,实现农民与集体资产增值保值。三是鼓励企业创客加入。吸引当地及外来创业企业和人员,和政府之间加强交流、达成合作,共同盘活并合理配置相关资产资源,将其灵活合理地投入市场,从产业运营中收益。四是建立政府平台公司。由政府对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建设,对公共资产与资源进行行政管理,政府从部分所有权和经营权中获得适当收益。

2.3.4 构建五园一体的农桑田园综合体

桑梓乡情园包括乡村记忆博物馆、夏津党群、廉政教育基地、夏津同乡会和乡情馆等设施,以凝聚夏津人乡情、增加夏津人共鸣和吸引夏津人返乡为主。桑梓文化园包括农桑文化博物馆、黄河故道博物馆、农桑体验馆等体验类设施,以展示农桑文化、黄河故道文化为主。乡村创业园包括就业辅导、劳务中介、职业教育等设施,以劳务培训、劳务介绍、创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为主。服务配套园包括电商物流、旅游集散、农业科研、商业服务等设施,为农户、小型农业合作社提供配套服务。现代农业园以特色农业种植、牲畜养殖、农业休闲、农业加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图18)。


图18 五园一体的农桑田园综合体示意图

3 结语

本章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首先从维系乡土生态环境、展现乡村文化魅力、创新乡村产业体系三方面尝试构建乡村规划的策略,又提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文化特色空间塑造、特色产业空间布局的设计方法。其次以后籽粒屯为例,针对黄河故道农桑村落规划,提出生态优先策、文脉引领策略和产业带动策略,实证该策略方法的可行性,对完善乡村规划策略做出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文华.深根扎沃土 繁花满枝头(续)花满论中国农业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J].农业考古,1998,(01):448-460.
[2] Champion C. Benedict, Ruth, Patterns of Culture[J].1935.
[3] Gilg A W. Countryside planning:the first half century.[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9,15(2):221-222.
[4] K. H, Halfacree. Locality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Space, discourse and alternative definitions of the rural[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3.
[5] Daugstad K. Negotiating landscape in rural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35(2):402-426.
[6] Anna,Farmaki.An exploration of tourist motivation in rural settings:The case of Troodos,Cyprus[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2.
[7] 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J].村委主任,2013,000(005):10-11.
[8] 张京祥,申明锐,赵晨,等.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5):1-7.
[9] 徐文辉,唐立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四宜”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9):20-23.
[10]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01):3-11.
[11] 章家恩,饶卫民.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023(004):99-102.

注释

图片来源: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自绘

作者介绍

曹威:硕士,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规划三分院副院长

为您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