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强化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根据七普数据,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63.89%,在资源环境和耕地保护任务双重制约下,城市已经由增量发展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成为当下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如何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唤醒老城活力是城市更新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即是以《惠民县原滨州中心医院片区城市设计》项目为案例,探讨如何从本土文化理念出发,探索实现塑造古城特色和活力复兴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历史街区城市更新提供发展思路,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本土文化相关研究
2.1 本土文化概念界定
本土文化是扎根于当地、时代传承并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1],是一个地方多维特性所凝练的内生动力,深刻影响着地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2]。本文中认为本土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而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融合后既能体现当地特色又能满足当代生活需求的一种文化形式。
2.2 本土文化对古城特色塑造的作用
丹麦著名建筑师扬盖尔说过,我们塑造了城市,然后城市塑造了我们。城市的本土文化深刻影响着城市物质空间塑造。在过去的很多城市设计项目中,往往关注华丽的外表而进行简单的相互模仿和套用,造成“千城一面”而被人们诟病。实际上,对本土文化的挖掘是塑造城市特色的一个最基本但极具有内涵的手段。城市设计成果能否为当地居民所接纳,通常取决于规划师能否对当地文化本底的全面掌握[3]。近些年来,古城的特色塑造与活力复兴成为了城市规划行业的热门话题,古城更新类项目也越来越多,商业街区打造和旅游策划等手段在短时间内难以激活古城活力,同质化的内容很快被人们所遗忘。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探索古城城市设计路径,才能更有效的塑造城市特色,更加充分地展示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魅力,使得活力复兴策略更具有落地性。
3 惠民古城文化资源
惠民县位于山东西北部,滨州市以西,紧邻滨州市滨城区。县域面积1357km2,常住人口约57万人。惠民县自秦朝建县,属齐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惠民璀璨的文化,也孕育了众多名人志士,如战国时期享誉世界的兵圣孙武、西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隋代画家展子虔、元代曲作家康进之以及清代“阁老”李之芳等。胡集书会、惠民泥塑、花鞭鼓舞和阳信鼓子秧歌等4项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惠民县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鲁北首邑、燕齐门户、神京锁钥”的美称。
4 惠民古城现状发展问题
惠民古城仍保留有明清时期古城格局,古城护城河与城墙遗迹有所保留,南北和东西大街仍然是古城两大城市发展轴线,虽有古城肌理和结构但城内众多历史建筑大多遭受破坏,古城格局的存续发展,提供了保护和开发的基础(图1)。
水系环境方面,古城区目前采用雨污合流形式治水,未对景观水系以及对应排水区进行根本性雨污分流和生态修复,导致古城内较好的水系斑块如海子等水系未被较好利用,景观水系水质一般,虽有一定程度排污控制,但未根本好转(图2)。
道路交通方面,古城仍保留以往的街巷格局,路网密集,古城南侧部分道路较为狭窄,堵车严重,停车设施较为缺乏(图3)。商业设施方面,古城商业设施集中于古城南侧,主要分布于东西门大街和南门大街两侧,商业设施过于集中,北部和南部地块内部商业缺乏,地块活力较差。
公共服务方面,通过大数据以及城市体检进行分析,古城15分钟生活圈设施覆盖率为60%,较为缺乏文化和体育设施。建筑质量与建筑风貌方面,古城内部建筑以多层建筑和低层建筑为主,整体建筑质量较差,道路沿线建筑有更新和发展,但新建建筑风貌失控,存在古城风貌被同质化城市建设冲击的风险。生态环境方面,古城建筑密集,造成气温普遍高于郊区气温,热岛效应明显,护城河沿岸、塘坊街海子及其公园绿地成为仅存区域廊道核心。
5 本土文化理念下古城特色塑造与活力复兴策略
本土文化的凝练再现是古城特色塑造与活力复兴的必要条件,而本土文化的延续同样需要古城特色的不断创造,二者相互促进。惠民原滨州中心医院片区城市设计正是从突出古城文化入手,在“兴人情古韵、复武定盛景”的愿景下,通过解构古城时空格局,再现古城盛景,塑造在地化的人文环境,构建一个安全舒适的街巷空间和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家园,实现古城特色塑造与活力复兴。
5.1 传承文脉,延续古今城市发展脉络
5.1.1 古城南门复建
《明史·舆服志》中记载:“王城之外周垣,四门,堂库等室在其间”[4]。说明了在明代的王城建造秉承的是双重城墙制,即在宫城的外面还围绕着一重城墙,城墙东南西北各开一门,藩王的府邸和官署等建筑布置在两重城墙之间。在本次的城市设计中,为了恢复惠民古城的历史风貌,在现有的北门、武定府署、魁星阁、护城河和古城墙遗址等基础之上,在原古城南门处复建一处城门博物馆,通过孙子兵法城-北门-武定府署-十字街-规划地块-南门的空间串联,强化“十字大街”南北城市关联,实现古城核心风貌的完整性(图4)。
5.1.2 有机再现历史地标
有机再现不是通过简单的照旧修旧,而是在新的设计理念和如今的城市格局指导下,规划呈现出一个具有现代功能特征的空间。以古城格局为蓝本,既能再现重点历史坐标,重新演绎古城空间格局,突出历史节点的文化扩散效应,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需要,实现活力复兴(图5)。
5.1.3 发挥老建筑时光魅力
在规划中对地块内主要建筑进行分析,确定保留改造一些质量较好建筑,新建一些有历史记忆的建筑,拆除一些简易破败的平房。在保留改造建筑中,如原滨州中心医院场内的3处主要建筑(表1),在建筑材质的选择中根植本土城市风貌建筑材料,同时注重传统风貌与现代技术结合,实现低碳节能改造(图6)。新建建筑充分挖掘文化遗存,仿造武定府明清时期建筑形制,感受古韵文化,打造名人故居和民宿酒店群。通过绿色更新、业态植入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发挥老建筑的时光魅力。
5.2 营城模式,打造人文古韵未来社区
5.2.1 三级复合街区模式的基准街坊样板从唐代兴盛时期将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到宋朝兴盛时期的街巷住宅制度,再到建国后单位部门建设大院和苏联模式的城市小区,凝结了从古至今营城模式智慧的结晶。在规划中,构建宜居宜业社区-复合邻里-基准街坊的三级空间(图7),建设具有惠民县人文古韵的生活社区。
5.3 重拾街巷,打造内外高效便捷路网体系
5.3.1 多元复合的古城步行空间
在城市道路基础上恢复古城旧时的街坊格局,对已有的糖坊街、西南营街、马市街、红姑娘巷和龙王庙街等街道注入活力,丰富步行体验,增加仁义胡同、三义庙街重构古城路网,恢复历史记忆(图8)。
5.3.2 立体化解决马市街路网系统性穿越问题
规划尽最大可能保持原有街巷格局,但也考虑优化现有交通布局,因此通过构建立体化交通模式,打通内部道路;将惠民一中操场复合利用:创造性的设计天空运动场+下部300个车位,停车场+全民健身中心,打造区域道路交通穿越、景区停车和居民活动一站式解决方案(图9)。
5.4 穿水通绿,构建生态蓝绿系统
5.4.1 串联成网,人人共享蓝绿空间
水系遗存是场地内重要的历史要素,惠民县城中分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水系,古城也被护城河所包围,形成了惠民县城特有的地理风貌。规划将资源丰富但分布较零散的水体串联成网,以孙子兵法城、护城河公园、基地内海子、孙武湖水库、惠民湖公园和同乐湖公园为节点,形成生态水廊和生态绿廊(图10),塑廊成网,打造集城市广场、滨湖绿地、公园绿地和生态绿地等人人共享的蓝绿空间。另外通过水系的恢复,还原了古城特有地理风貌,也还给城市居民关于老城的一份记忆。
5.4.2 整体治水,修复水生态
水体污染和水源不稳定给古城生态环境带来严峻考验,因此改善水环境是串联水网构建蓝绿空间的重要前提。规划中采用古城整体治水的思路,一是开展河道形态修复,恢复复杂生态环境,形成水生态系统结构;二是恢复生态河床,清理臭底泥及垃圾,清理内源污染;三是优化改造生态堤岸,实现河堤修复。整体治水,就是要改进水的品质,通过古城水安全环境建设,实现雨水、废水、环境水、再生水和咸淡水五水循环共治(图11)。
5.4.3 将生态基础设施融入城市设计
雨洪管理与城市空间开发相结合,设计之前构思雨水收集、管理和利用理念对文化街区雨水进行蓄滞和利用,利用基地中间海子设计中央滞留区,中心湖收集和储存雨水,调节场地内雨水径流量和场地及周边的气候环境等多重功能(图12),能够有效抵御洪水及暴雨灾害。建设韧性海绵城市样板,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到城市设计当中。
5.5 凝聚活力,功能“耦合”、业态“互补”、设施“互通”的时尚街区
5.5.1 多元混合、配套齐全时尚街区
在现状建设用地基础上进行城市针灸,调整用地配比,激活古城活力,同时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场地整体环境。在功能上以吸引年轻族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古城为目标,集住宅、商业、创意文化、办公、教育和配套设施等功能为一体,形成多元混合、配套齐全的时尚街区(图13)。
5.5.2 本土产业的活力换新
产业空间是古城复兴的动力来源之一,依托在地文脉,通过构建包括海子特色文创产业中心、文化生活社区、古城活力中心、商务办公中心、教育中心、康体中心、现代消费创新中心和医疗中心在内的八大中心,塑造惠民海子“全时活力”产业环(图14)。另外,提供以人为本的创新产业空间,以大数据、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共同打造集设计、体验、交易和消费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中心。
5.5.3 开放活力包容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的规划完善古城整体空间,也塑造了古城特色。通过设立三大地标展示点,强化了古城公共空间的打造,文化地标突出文化建筑和跨龄互动,社区地标突出社区和睦和青春动感,历史地标则突出国风展示和主题IP(图15)。有序渗透、开放包容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古城完整性和特色(图16)。
6 总结与思考
惠民县原滨州中心医院片区城市设计属于城市更新类项目,在设计理念上侧重本土文化的挖掘,塑造具有在地文脉气息的古城特色空间。本文以本土文化理念为导向,以惠民县原滨州中心医院片区城市设计为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6.1 本土文化在城市更新类项目中的关键作用
惠民县原滨州中心医院片区城市设计属于城市更新类项目,在设计理念上侧重本土文化的挖掘,塑造具有在地文脉气息的古城特色空间。在存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项目成为城市设计编制项目的主流,本土文化的发掘和再应用,是城市更新传承的精神内核,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关键。
6.2 本土文化再现和传承的策略总结
在本土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可以运用传承文脉、营城模式的延续、街巷空间的再现、水系绿地与公共空间的营造和多元混合功能等策略实现古城特色塑造与活力复兴。
6.3 借鉴意义
随着存量规划时代的全面到来,城市更新与再生成为城市发展自我完善和高品质发展的重要议题。本项目体现出的以本土文化视角进行城市核心区更新的理念为其他相关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