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城市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城市病”也逐渐突显出来[1],因此,需要长期性的解决方法来逐步改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念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与实践探索,对我国城市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笔者近年参与的城市更新项目,试图从城市、社区、街道三个空间维度阐述如何运用双修理念指导规划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双修”理论架构,深入理解理论内涵,为城市双修在技术方法、实施操作等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为城市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2 城市双修理念
“城市双修”即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城市工作的战略性部署,是治理“城市病”、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修补即运用织补更新的理念,对城市快速建设过程中遗漏和忽视的消极空间、废弃空间,以及低品质空间进行景观、交通、公共服务供给等多方面的系统性梳理和改善更新,以此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生态修复即对城市中长期受到破坏、遭到废弃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进行基于生态理念和技术的修复或恢复,从而提升环境景观质量和生态建设水平[2]。
3 平度:城市大事件推动下的“城市双修”实践探索
3.1 平度实践的规划背景
平度市做为青岛潍坊烟台地区的中心节点城市,城市建设及文化特色突出,每年举办“食在平度”美食节、青岛啤酒节等主题活动,2018年山东省第二十四届运动会在青岛举办,平度市将承办摔跤、拳击、橄榄球等赛事。这些重要活动的举办将是展示平度城市风貌的重要契机。
3.2 事件导向下的双修策略
作为首批入选省级双修试点城市,平度将以举办省运会、美食节、啤酒节等城市“事件”为契机和切入点,规划构建“一套系统--六个方面--两个层级--多项战役--主题战役”的城市双修体系(图1)。
(1)全面调查评估城市发展状况,指出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平度中心城区全面“诊断”,从与人民群众最关切,与城市生活最密切问题入手,梳理出城市交通、风貌、绿化、空间、街道立面、户外广告、城市色彩和夜景照明等城市建设领域中薄弱环节。
(2)以承办事件地为涟漪中心,制定分期实施行动计划
以赛事、活动为核心,对承办事件所需的城市服务设施、途径路径、承办地点进行相关研究,确定城市重点整治的功能片区、特色街区。并结合民意调研情况,与平度市双修工作组共同确定可实施项目库,制定分期行动计划。
(3)根据项目类型和特征,“菜单式”选择技术路线
通过对项目类型和特征进行综合评估,设计团队提出多种改造方式与成熟的技术路线,并采用多因子分析研判其修补价值,为城市决策者提供“菜单式”选择,最终确定项目改造方式,推进项目实施。
3.3 前省运阶段双修工作
以“迎省运、提品质、展形象”为原则的“前省运”双修实施项目,以奥体中心片区与老城商贸区为核心,以“五横五纵”城市道路为抓手,确定常州路、杭州路、海尔大道、青岛路、开发区等区域作为双修主战场(图2)。实施手段主要包括:
(1)重塑空间形象:对重点区域建筑空间、天际线进行控制引导,对主要节点建筑风貌、开敞空间、滨河景观进行改造提升,强化公共空间的连续性。
(2)提升街区品质:重塑街景空间秩序,对现有建筑进行整体设计,重构建筑色彩,整治广告设施,补充城市家具,提升橱窗经济,塑造夜景经济。
(3)激发城市活力:对老旧商业街区整体更新改造,提升环境品质,融入传统记忆元素,突出主题特色,注入新业态,重新激发街区活力(图3)。
(4)嵌入口袋公园:以微更新为理念,梳理老旧城区闲置存量用地,增加街头口袋公园,打造“小而美”“精而优”的宜人公共空间。
(5)助力动能转换:对开发区老旧厂房重塑升级,转型发展新的业态,增加高新技术孵化功能,同时对厂房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完善功能、提升建筑风貌,使之焕发新生(图4)。
(6)消除消极空间:规划强调街区透绿、透业、透光,采用不同手段、近远期结合方式进行消极空间改造,结合三权分治美化城中村环境。
3.4 后省运阶段双修工作
以“续双修、聚活力、促发展”为原则,深入研究城区空间发展格局,以打造“齐风汉韵、人文石都、玉带清风、山水绿城”为目标,明确后省运阶段的重点工作内容。
(1)持续完善城市发展脉络
深入分析城市发展脉络,梳理文化资源分布,划定文化特色分区,打造文脉展示轴带;明确文化主题,加强项目策划,丰富城市文化景观元素。
(2)持续开展城市更新行动
根据城市更新分期实施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将提高居民幸福感、获得感作为行动开展的最终落脚点,加快推进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商业街区和低效工业区改造提升(图5)。
(3)持续增补城市服务功能
以奥体为核心,圈层布局,增加全民健身功能、商业商务功能,打造体育主题核心区,通过设置绿化廊道串联居住区设施,实现奥体中心与周边社区的融合发展(图6)。
(4)持续改善城市交通条件
优化现有交通网络,增补路网密度,实现道路贯通;结合绿地、水系等开敞空间,完善城市交通沿线慢行系统,做好与城市交通设施、支路的衔接,形成微循环,改善交通条件。
(5)持续保障山水格局特色
深入研究山水格局、保障山水视线通廊,进行天际线管控引导。加强城区生态修复,对已破坏的河道、山体进行针对性改造,明确治理措施,保障城市山水特色格局。
3.5 规划实施成效
通过双修工作的开展实施,项目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平度整体城市风貌得到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平度市顺利承办了24届省运会、“食在平度”美食节和青岛啤酒节等活动,提高了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
4 莱西:基于老旧小区改造实现城市存量提质更新
4.1 改造背景
莱西市位于胶东半岛中部,是青岛三个下辖县级市之一,连续多年评为全国百强县,2021年莱西市启动老旧小区环境提升工程,涉及全市73个小区,共计384幢住宅楼,12787户,建筑面积约102万m2。莱西市老旧小区主要特点包括:类型上以单位建设房、拆迁安置房为主,建成时间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标准过时、配套设施老化;区位上随着城市空间不断拓展,老旧小区多位于老城区,区位交通较为便利、周边配套较为成熟;人口构成上,这些老旧小区多为单位退休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居住,老年人比例较大、居民构成较为复杂。总体来看,本次涉及的老旧小区体现了莱西市快速发展阶段以保障供应为主要任务的时代特征。
为保障改造工作顺利开展,莱西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老旧小区改造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改造工作,形成了一套“市级统筹指导、牵头部门实施、街道配合、居民参与”的组织实施机制(图7)。
4.2 理念方法
(1)民意征求,准确把脉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项目启动后,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积极宣传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居民改造意愿,归纳影响小区居民生活品质的痛点、难点、堵点,贯彻“以下而上、以需定向”的改造原则。
(2)调查评估,实地诊断老旧小区病发症
组织开展分管部门、街道、建设和设计单位进小区行动,入户访谈,实地调查小区现状,结合民意情况,归纳小区存在问题。通过调查研究,老旧小区主要存在住宅建筑功能退化、市政基础设施老化、绿化景观环境弱化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住宅节能保温差、屋顶墙面漏水、建筑风貌老旧、单元门禁缺失;小区道路破损、停车空间不足、市政管线老化、架空飞线杂乱、适老设施缺乏;小区绿化单调、园林景观乏味、公共空间规模小质量低等方面。
(3)多元参与,共同谋划系统性改造方案
为更好的推进改造工作,由住建部门牵头,成立由分管部门、街道社区、专业技术人员、热心居民组成的设计团队,统筹小区改造设计工作。由于改造小区数量多、分布散,规划采用“复合街区”理念,围绕构建15分钟生活圈(图8),由小区改造推动城市片区优化提升,统筹区域资源配置,科学合理改造道路、停车、市政等基础设施,完善养老、景观等公共服务,从城市有机更新的角度,系统性谋划老旧小区改造方案[3]。
(4)问题导向,合理编选实用性治理对策
通过多元参与工作平台,针对每个小区实际情况,采用“一区一议、一院一策”原则, 对改造内容进行系统性专题讨论,对改造方式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对改造资金进行多方案对比测算,合理选择最优的治理对策。改造过程中,探索“政府+N”改造模式,带动小区产权企业和居民共同出资,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增强改造工作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4.3 改造设计
(1)基础设施改造
针对小区雨、污管线老旧、排水不畅问题,采取雨污分流改造,疏浚现有管道、化粪池,做到“应修尽修、应通尽通”;对小区强电管线、变压器检修扩容,对架空飞线,根据小区实际进行整治(下地或桥架);同时完善小区照明、应急消防、垃圾收集、便民服务等设施,增强老旧小区内在“筋骨”。
(2)房屋修缮出新
主要做法包括:住宅外立面增加保温层、建筑外立面粉刷出新(图9)、屋顶去病防水,更换破损落水管等;同时针对单元楼道脏乱差问题,进行增设门禁、更换破损门窗、弱电管线整治和楼道墙面粉刷等措施。在美化小区“肌肤”的同时,提升居民入户体验与安全感。
(3)环境整治美化
包括拆除小区违法临建、优化院落景观、修剪美化苗木、增补宅前绿植、增设可共享的全年龄段室外公共空间,统一设置休憩、娱乐、晾晒、标识系统等设施,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小区品质品位(图10)。
(4)交通组织优化
首先根据小区实际情况,进行交通组织微改造,优化梳理交通流线,对堵碍物、断头路、尽端路、消防通道做到“能通尽通”,对现有破损路面、路缘石“应修尽修”,实现小区道路微循环;针对小区普遍“停车难、停车乱”问题,采用增设机、非停车设施,结合主路、楼前空间因地制宜灵活提供;引入第三方充电运营企业,统一增设集中充电设施,结合路面修补预埋电力管线。
(5)智慧社区建设
根据时代发展,莱西致力于加快传统小区向智慧社区转变,通过本次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城市智慧安防社区管理平台搭建,实现独立小区与城市公共安全网络无缝连接,在小区出入口设置人脸识别与车辆抓拍等前端感知设备,在小区现有监控基础上“提档升级、查漏补全”,通过智慧社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
4.4 总结思考
老旧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改造工作对于城市存量提质更新、推动城市治理转型具有积极的意义,老旧小区改造靠的是细功夫,描绘的是工笔画,提高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才是改造的最终落脚点(图11)。
在小区改造工作中,选择合理的改造策略,有效地平衡小区内住户的需求和利益,拓展改造资金渠道、保障资金有效使用,引导全体居民积极参与才是保障改造工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4] (图12)。
5 山亭:通过“由路转街”涵养文化元气激发城市活力
5.1 山亭香港街街区概况
香港街位于枣庄市山亭区中部,是城区最早的商业街区,街区商贾活跃、业态丰富,已然成为广大市民游客感知山亭历史脉动,体验城市风貌的展示廊道。
街区周边分布有行政办公区、紫云湖公园、太清湖公园、双山公园等空间要素。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奠定了香港街打造未来城市会客厅的基础。
5.2 目标愿景与改造策略
(1)目标愿景
规划将香港街(邾国路至仙台路)之间750m路段改造为步行观光通道,融入太清湖生态景观,整合北至府前街、东至邾国路、南至汉诺路、西至仙台路围合街区业态,由线扩面,打造山亭高品质特色步行街区(图13)。
(2)改造策略
①“由路转街”重塑城市街道空间
香港街原来是一个界面凌乱、交通拥堵、功能单一的双向两车道城市道路。在新的街道空间设计中,规划对街道断面进行重新调整,中间设置8m宽步行通道,两侧设置各4.5m宽机动车道(定时交通管控),外侧根据商铺进深增设2m-4m不等的外摆空间,从而将原有单一通行空间变为商业漫游空间,把“马路”变回“街道”,提供给行人更舒适的步行体验(图14)。
②“文化演艺”创新建筑风貌表达
建筑立面作为街道主要展示界面,承载了街区的文化记忆和市井风貌。“港澳风情、欧风山亭”作为香港街典型的时代特征,被定为风貌改造的基调,以白色和浅黄色为外墙主色调,搭配结构线条、穿孔板、格栅等装饰材料,形成风格现代、形式简约、造型时尚的街道氛围(图15)。
③“步移景异”营造景观艺术体验
在香港街改造中,那些凝聚山亭生活记忆的场景如“开街鼓”、“太清湖”、鲁南“鼓儿词”和“小磨香油”等被特意挖掘出来,融入活动广场、街头绿地的城市家具和街景小品中,既传承了珍贵的城市记忆,又赋予了街道空间新的内涵。
5.3 实施路径与建设成效
(1)实施路径
①空间布局
规划保留原有街巷格局,传承山亭历史记忆文脉,打造“三轴、七坊、多巷”的“非”字形街区结构。通过太清湖景观提升,打造“街融于景、景美街兴”的特色空间,满足市民游客吃、购、游、乐的多样需求。规划街区形成五大特色区域,分别为山水文化风貌区、港澳风情风貌区、时尚都市风貌区、休闲乐活风貌区和活力美食风貌区(图16)。
②基础设施
香港街作为一条开街四十余年的老街道,随着周边商业、人口、城市功能的集聚,香港街原有基础设施日趋老化,以不能满足未来街区发展。为让基础设施更好地服务于未来,本次改造内容包括:雨污管道更换、强弱电下地扩容、道路铺装和照明工程等。
③景观公园
以太清湖公园为核心,挖掘山亭特色山水文化,重点打磨景观体验,规划形成北部叠水开放景观、中部喷泉水秀景观、东部观景游憩景观、西部亲水休闲景观和南部文化展示景观(图17)。
④建筑立面
针对现状建筑立面,进行分类改造,在统一建筑风格原则下,通过线条造型、装饰材料、进深空间变化,赋予每栋建筑自己的个性和样貌,通过量身定制各具特色店招广告,营造街道丰富的业态与商业气息,让人感受到跳动的街道活力(图18)。
⑤城市家具
香港街地面铺装采用PC仿石材地砖,分段设置木屋、集装箱、卡通车辆等现代商亭,发展小店经济,营造活跃的商业步行体验(图19);结合开敞空间设置休憩茶座、创意小品、艺术摆件,体验沉浸式网红打卡地;加快5G、无线网络、监控全覆盖,打造智慧街区。
(2)建设成效
香港街通过换装升级、精神植入,实现了山亭历史记忆与现代潮流文化的完美交融,促进了山亭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丰富了市民文化活动,街区风貌焕然一新,再现山亭城市的“精气神”,诠释了“聚人气、提活力、扩消费、促繁荣”的改造初衷。
6 结语
“双修”理念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已取得显著成效,内涵也更加丰富,随着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严守底线、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已成为今后城市高质量、高品质发展的主题,“双修”理念也会有更多实践应用,更丰富的理论内涵。本文以“双修”理念的探索实践为切入点,梳理其理念内涵,阐述其对我国转型发展的现实意义,并以城市、社区、街道双修实践为例,探索具体的实施路径,总结可借鉴的方法经验。
值得思考的是,经过长期实际工作,“双修”理念正在由城市向乡村、由物质向精神、由专项向多规融合方向拓展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双修”理论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延展了新的视野。
“双修”让城乡人民生活更美好!我们的双修设计之旅,才刚刚开始。